2 Star 1 Fork 543

汪如萱 / SIGer

forked from FlameAI / SIGer 
加入 Gitee
与超过 1200万 开发者一起发现、参与优秀开源项目,私有仓库也完全免费 :)
免费加入
克隆/下载
五凉文化铜奔马.md 45.47 KB
一键复制 编辑 原始数据 按行查看 历史

《梦幻凉州》述说五凉文化,名扬世界,铜奔马之乡武威的纪录片正在 CCTV-10 科教频道播出,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刚完成的《五代十国》专题,这次依然是《高礼成评中国史》的节选。就让我们从 “马踏飞燕” 开始说起。

铜奔马的名字,不如 “马踏飞燕” 有名,儿时看过一部老电影就是讲这个国宝失时而复得的,不像先在孩子们玩具如山,集邮可是我小学时代的最爱,当时就知道跟着大孩子后面,去邮市淘旧票,说是升值,邮集则没有真正做过,先在跟着高老师读史算是补上一课。

还因为我的10多年前的一段公益之旅和武威有关,当时从西安找了一家网校,给当地教育局做的捐赠,我在北京遥控,除了武威两个字,对地理位置完全没有概念,《梦幻凉州》的纪录片让我第一次清晰地知道了它的方位。而任何一个历史坐标都要在大的历史背景中才能明白它的位置,也因为读史在前,才对这部纪录片更加关注,因此还是要感谢高礼成老师的分享。

“我前面写的十六国花的心血更多一些。” 这是《五代十国》成篇后,高礼成老师的推荐。近百部分分享,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我起先只想着转载五凉,随着翻阅背景资料,相对完整地推荐更适合同学们,于是就确定了《我的十六国》书目,以脑图展示,因是图片不便 md 分享,我就进行了整理,添加了 url 。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疑问,也自行解答了,并一同收录:一是不只十六国,二是高老师补上的 “冉魏王朝战神冉闵” 本该接着前面的前燕王朝来讲。

连续两篇《高礼成评中国史》专题,开篇缘起不能省略,读了才知道,爱历史是分层次的, 看史-听史-读史-写史-解史 ,同学们加油啊 :pray: 顺便布置一个延展作业:古诗赏析《敕勒歌》重温一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观点|铜奔马并非“马踏飞燕”,所踏或为“匈奴鹰”

吕昆 2020-11-27 12:56 来源:澎湃新闻

铜奔马发现50年|从发现到命名,“马踏飞燕”何以震惊世人

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图像之一,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的命名一直存在争议,而对于“马踏飞燕”这一传播最广的名字,学术界也一直颇多质疑,其实,这一文物多以“铜奔马”命名,虽然当年公布旅游形象标志时的新闻稿中称谓是“马超龙雀”。

近期,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并对比内蒙古出土的匈奴鹰金冠认为,俗称“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脚下所踏的鸟并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鹰,“马蹄之下的鸟其实是匈奴王冠上的权力象征之鹰,这一造型的青铜雕塑的主题与陕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战胜匈奴的纪念性雕塑,当时是政治意义大于美学意义,象征着汉人昂扬向上、驱除外虏的精神力量。”

输入图片说明

东汉铜奔马, 武威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原型,这一被叫作“铜奔马”的国宝文物只有7.15千克,身高34.5cm,身长45cm,宽13cm。自这件铜像出土以来,对于它该如何定名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这一文物于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一座已遭多次盗掘的东汉墓葬,马的造型,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头微左顾,右后足踏一飞鸟。

据相关文献记载,1971年,历史学家郭沫若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惊叹于这一文物无可挑剔的形体姿态以及完美的平衡感,发出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的感慨。当时的馆方工作人员王毅问道:“郭老,铜奔马蹄下踩的这只鸟从形象特征和创作者的匠心来看,我们认为是只燕子。此鸟双翅较身躯略小,膀梢尖细,疾飞时膀梢向外与身躯平行,呈三叉式,这正是飞燕形象的反映。创作者意在用飞速最快的鸟衬托马速,而鸟中飞速最快者正是飞燕,能否将这一造型称作‘马踏飞燕’呢?”郭老略加思索后予以了首肯。

此后“马踏飞燕”的叫法流传极广。

不过,相关正式文献仍以“铜奔马”为主,1973年,“铜奔马”入选邮票《出土文物》,1992年邮电部发行一套JP32纪念邮资明信片,邮资图以铜奔马为主图,1977年发行了1997—3《中国旅游年》纪念邮票也以铜奔马为主图,并让它飞腾于长城之上,寓意深刻,耐人寻味。1996年联合国发行一套6枚邮票,其中也有铜奔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

1974年,甘肃省博物馆发表的《武威雷台汉墓》中,也将其称为“铜奔马”,图注部分又简称为“铜马”。但描述中却认为马蹄下的鸟类更像是鹰——“右后足踏一飞鸟,飞鸟两眼似鹰”。

输入图片说明

甘肃省博物馆文献,称其为“铜奔马”

对于铜奔马的命名和马蹄下的飞鸟,长期以来一直有着很多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铜奔马”说。铜奔马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称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二是“马踏飞燕”说。三是“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之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踏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四是“飞燕骝”说,认为前面几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而“飞燕骝”这个名宁,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

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一文,称此文物为“马超龙雀”,从此,马超龙雀的命名,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被收入了权威的《中国美术辞典》,释文称“后经考证,所谓飞燕并非燕子,乃古代传说中的‘龙雀’,马亦非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

输入图片说明

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

其后,又有学者根据物种的外形认为马蹄下的应为“鹰”,如知名畜牧学家崔堉溪就曾列举了“马踏飞鹰说”的主要理由:“燕子体小,马蹄踏上之后,露出的燕体部分不可能如此之多;燕尾较短而分叉,鹰尾较长而尾端整齐;鹰飞的速度在鸟中最快,“马踏飞鹰”更能说明马跑的高速度;在甘肃河西一带,鹰四季皆有,而燕罕见;马与鹰在古今常被人视为狩猎工具,猎鹰与猎马常在一起,向同一方向飞奔,对同一猎物追捕,燕子很少有这类行为;古今养鹰人多喜欢在鹰尾上部系一响铃,鹰飞铃响助兴,‘铜奔马’模型,飞鸟尾巴上部果然有一个系铃的孔眼。”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原馆长初世宾先生后也曾撰文,讲述了这件文物从发现到命名的来龙去脉。他认为,铜奔马,是文物标本学的定名,是在无法确知其名的情况下按文物学约定俗成的规范暂定其名。文物的真正名称,除非记载有原名,否则皆属后人研究、推测或命名,作为学术问题可以切磋商榷。但定错了不好,所以应慎重。

他其后对“马踏飞燕”的名称进行了质疑,认为应当是鹰隼一类,“‘马踏飞燕’虽形象生动,叫起来也朗朗上口,但尚欠准确、科学,该马后蹄所踏明显是鹰隼一类(民间俗称鸟鹰),尾不分叉,折扇形可聚散,大眼圈睛,头颈灵活可反顾180°,双翼收缩耸肩(这是鹞鹰击物时的典型形态),翼端剑状长羽,尤其尾端有一未穿洞孔,象征鹞鹰足尾系铜铃之所。猎鹰尾部系铃,宋人《艾子杂说》有记,今人王世襄先生结合亲身经历也有较深入而明晰的研究,语在《大鹰篇》。马足所踏应是一只猎鹰。相似的鹰隼或放鹰狩猎的情景,在汉代墓葬、画像石(如汉中山国王墓、沂南汉墓)、魏晋墓(如嘉峪关壁画砖)中比比皆是。至于骏马,原出土时身上有鞍鞯缰络痕迹,跑姿是驯马学中著名的、人工培育出的“对侧步”,即同侧双足同时交替快速迈进,有轻盈、平稳、持久的特点,青藏、蒙古、阿尔泰草原统称‘走马’。”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教授宁强近期带研究生在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参观考察时,通过考古文物的对比,再次认为,俗称“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脚下所踏的鸟并非尾巴分叉的燕子,或许是一只鹰。

这是谁的鹰?鹰和马是什么关系?马踏飞鹰造型的铜雕表现的是什么主题?

带着这些疑问回到北京后,宁强教授开始比对相关考古资料,查阅历史记载,寻找准确答案。通过研究,宁强教授发现,这只马蹄之下的鸟其实是匈奴王冠上的权力象征之鹰,而这匹奔跑的马则是汉代河西地区出产的训练有素的军马,这件“马踏飞鹰”造型的青铜雕塑的主题与陕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战胜匈奴的纪念性雕塑。因此,这件著名的“马踏飞燕”汉代铜奔马应该改名为“马踏匈奴鹰”。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劲敌,秦始皇修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匈奴南侵,而汉高祖刘邦曾经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部马铺山)被匈奴围困险些被俘,所以汉朝的将军们都以打败匈奴为骄傲。汉武帝时,率领大军占领河西走廊并北进沙漠大败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后,被安葬在汉武帝茂陵的东侧,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马踏匈奴”正是用来纪念他打败匈奴的功勋。

输入图片说明

马踏匈奴 西汉 陕西兴平 霍去病墓

东汉时期,匈奴仍然是汉王朝的主要敌人,双方进行了多次战争。武威雷台汉墓埋葬时间的东汉后期,敦煌人张奂(公元104-181年)在永寿元年(公元155年)被任命为安定(今甘肃镇原)属国都尉,曾率军大败匈奴,“郡界以宁”。武威雷台汉墓的主人也是一位张姓将军,是否张奂的族人尚难确认,但他参加抗击匈奴入侵,立下战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在他的墓里除了这件“马踏匈奴鹰”青铜雕塑,还有一个庞大的青铜军事仪仗队,庆祝胜利的主题非常明确。

输入图片说明

军事仪仗队(复制品) 武威雷台汉墓 原件藏甘肃省博物馆

匈奴人很早就有崇尚雄鹰的习俗,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的一座战国时期的匈奴墓中,出土了一件匈奴黄金王冠,冠顶正中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其造型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蹄下的鹰非常相似,展开的双翅和扁平的尾巴完全一致,只是头部姿态有所不同。王冠上的雄鹰昂首挺胸,威严目视前方;而武威军马蹄下的鹰则是驯服回头,而且鹰嘴被踩在马蹄下已经无法再啄人或马了,显然是已经被打败降伏的样子。

内蒙战国墓出土匈奴金冠上的雄鹰,是王权的象征,是匈奴人的骄傲。而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马蹄下的鹰则是被打败后回头降伏的标志。两只鹰都是匈奴人的表现,前者代表胜利和权威,后者表示失败和归顺。

输入图片说明

匈奴鹰金冠 战国时期 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藏

输入图片说明

马踏匈奴鹰(局部) 东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东汉青铜作品,从1969年10月出土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研究历史,最初是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后又有“马超龙雀”、“天马逮乌”、“马神天驷”等诸种称谓。1983年,这件铜奔马被选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其形象早已风靡全球,影响巨大,所以其定名必须慎重。相关学者认为,通过利用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还原作品的原始历史语境,找到了有力的证据,除“铜奔马”的命名外,也可将这件重要文物更名为“马踏匈奴鹰”,值得关注。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原馆长初世宾先生后多年前即否认马下是燕,对于铜奔马的命名,他此前认为,“文物命名一旦确定,除非存在明显错误,一般不做改动。铜奔马的命名已使用40多年,并被国际国内认可和接受,是享誉世界的明星文物,其名称不宜轻易改动。同时,我个人认为,文物的命名也属于学术问题,现有定名不影响社会各界对文物的研究探讨,社会各方均可参与研究、各抒己见,这样既可以为收藏单位准确命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有利于深入挖掘揭示文物价值内涵。至于民间如何称呼某件文物,还是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为佳。”

宁强在研究后认为,东汉这一铜奔马采用“马踏匈奴鹰”的造型,与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当时都是政治意义大于美学意义,象征着汉人昂扬向上、驱除外虏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4009-20-4009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高礼成:我的十六国

高礼成 高礼成 2018-05-28 17:51

最近光想着写创客教育类的文章了,已经好久没有发表历史文章了,其实我现在一直都在研究五代史和地缘史,不过还没有动笔,其实五代就是另一个十六国,如果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洗牌的话,那么五胡十六国就是第二次洗牌,五代十国就是第三次洗牌,近代乱世就是第四次洗牌,我的目标是把这几次乱世都来整理一下。由于微信公众号篇幅所限,我当然不能把我已写的有关十六国的近100篇文章全部汇总,那就成长篇小说了。我今天只是把近这100篇文章的主题和简述汇总成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分别上网搜索该文章主题就可阅读全文。

  1. 前赵,304-329

    1. 十六国前赵刘渊 70分 冒牌汉室王,乱世当飞扬
    2. 十六国前赵刘聪 50分 辱杀晋二帝,焉知祸与福
    3. 十六国前赵刘曜 40分 前后两赵终PK,石氏羯族成霸业
  2. 后赵,319-351

    1. 十六国后赵石勒 80分 奴隶称帝,羯之传奇
    2. 十六国后赵石虎 50分 武力之后赵所盛,暴力之后赵所衰
  3. 成汉,302-347

    1. 十六国成汉李雄 70分 乱世称雄本无奈,一世明君身后亡
  4. 前凉,317-376

    1. 十六国前凉张轨 70分 凉州乐土离战火,汉室张氏保平安
    2. 十六国前凉张骏 75分 安邦小国,歌舞升平
    3. 十六国前凉张重华 70分 谢艾赵括曾相似,前凉鼎盛赵却亡
    4. 十六国前凉张玄锡 30分 无奈小国花终谢,叔侄混战必亡国
  5. 前燕,337-370

    1. 十六国前燕慕容廆 70分 英雄家族,逐鹿中原
    2. 十六国前燕慕容皝 70分 慕容盛世始绽放,四杰之父美名传
    3. 十六国前燕慕容俊 80分 大燕帝国光辉照,俊恪垂德兄弟连
    4. 十六国前燕慕容暐 40分 心计重回天无力,显赫前燕到此终
  6. 后燕,384-407

    1. 十六国后燕慕容垂90分 初为霸后为垂,雄霸天下,永垂不朽
    2. 十六国后燕慕容宝 40分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 十六国后燕慕容盛 60分 回光返照本可期,不想早逝无奈何
    4. 十六国后燕慕容熙 40分 戏子美人,人生如戏
  7. 西燕,384-394

    1. 十六国西燕慕容泓 40分 造反有意,称王无意
    2. 十六国西燕慕容冲 70分 慕容冲版张国荣,旷世美男扬威名
    3. 十六国西燕慕容永 50分 远亲登基偶然,无奈亡国必然
  8. 北燕,407-436

    1. 十六国北燕慕容云 30分 冒牌慕容北燕朝,嫁衣却为冯家制
    2. 十六国北燕冯跋 70分 小国明主创基业,惊吓而亡叹可惜
    3. 十六国北燕冯弘 50分 可笑失国不量力,孙女冯后名天下
  9. 前秦,350-394

    1. 十六国前秦苻洪 60分 前秦帝国先驱,乱世之国扬威
    2. 十六国前秦苻健 60分 欲盖弥彰谁能识,功过相抵谁能评
    3. 十六国前秦苻生 40分 杀出狂魔既人,帝国前途枉然
    4. 十六国前秦苻坚 90分 以德服人,仁义天下
    5. 十六国前秦苻丕 50分 苟且偷生向何处,无可奈何去悲情
    6. 十六国前秦苻登 60分 另类战术之长,骄纵轻敌之短
  10. 后秦,384-417

    1. 十六国后秦姚苌 65分 终结一代帝豪,始创后秦伟业
    2. 十六国后秦姚兴 75分 中兴之主,虎头蛇尾
  11. 后凉,386-403

    1. 十六国后凉吕光 70分 横扫西域各国,无奈建基立业
    2. 十六国后凉吕纂 50分 内平兄弟萧墙,外受南北夹击
    3. 十六国后凉吕隆 40分 稀里糊涂登基,稀里哗啦垮台
  12. 南凉,397-414

    1. 十六国南凉秃发乌孤 60分 迂回建国南凉,秃发王朝先驱
    2. 十六国南凉秃发利鹿孤 60分 秃发第二季,南凉第二春
    3. 十六国南凉秃发傉檀 70分 推波助澜得势,刚愎自用失势
  13. 西凉,400-421

    1. 十六国西凉李暠 60分 李氏江*初登场,却为生存挂肚肠
    2. 十六国西凉李歆 50分 不自量力却好斗,悔之晚也终告亡
  14. 北凉,397-439

    1. 十六国北凉段业 40分 庸人皇帝名,过眼云烟过
    2. 十六国北凉沮渠蒙逊 75分 北凉巨人,乱世强人
    3. 十六国北凉沮渠牧犍 40分 无所事事无为,三心二意它去
  15. 西秦,385-431

    1. 十六国西秦乞伏国仁 60分 轻轻松松建国,稳稳当当立业
    2. 十六国西秦乞伏乾归 70分 曲折人生路,失国又复国
    3. 十六国西秦乞伏炽盘 75分 太子名声召天下,君主名声治天下
    4. 十六国西秦乞伏暮末 40分 对内逞能除汉臣,对外无能降胡夏
  16. 胡夏,407-431

    1. 十六国胡夏赫连勃勃 75分 乱战游击震天下,残暴治国惊天下
    2. 十六国胡夏赫连昌 50分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丢失统万城
    3. 十六国胡夏赫连定 60分 苦撑大夏残局危,西去逃亡却失国

十六国冉魏王朝冉闵 80分 绝代战神现,破空流星逝

原创 高礼成新 高礼成 2021-11-04 21:23

在很多史书上,冉魏王朝因为太过短暂并没被称为十六国之一,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国家却因为一个人而光茫四射,他的创立者冉闵更被称为十六国第一猛将。本来这个冉闵应该紧接着前面的前燕王朝来讲解的,但由于为了连续讲解几个燕王朝的兴衰,以至于后来我确实有点把我们这个汉人的骄傲给遗忘了,所以直到现在才补上这一讲。

冉闵本是汉人,是当时前后赵争霸期间一个名叫乞活军(就是只乞求活命)领袖的后代,后他的父亲被后赵的奴隶皇帝石勒看中留下。后来冉闵因为作战英勇,战无不胜,被当时后赵战神石虎收为义子,改名石闵。石闵随石虎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后来石虎当上后赵皇帝后实施暴政把好好一个国家和他的几个儿子全部送上了绝路。以至石虎死后后赵大乱,先是刘皇后和石虎的大将张豺乱政,后是石遵和石鉴的种种猜疑逼得此时声望冠绝后赵的石闵又把二人斩杀,后石闵一不做二不休正式恢复冉闵名号并几乎杀光石虎的所有后人,彻底灭亡了后赵,建立了冉魏王朝。

上台后,他随后就发布了历史上远比冉闵本人更响的杀胡令,一时间邺城腥风血雨,只要是胡人,不管是匈奴还是羯贼,见着就杀,谁杀的越多谁的职位升得就越快,他还亲自上阵,就这样历史上算是规模最大,最明目张胆的一次杀就此开始,最后导致几天内大约有二十几万的胡人被杀,算是给先前鲜卑,羯族等胡族大量**汉族平民和少女给报仇了。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冲动却激怒了围绕在冉魏王朝外围的众多胡族国家。

下面就开始了冉闵作为十六国第一猛将的正名之路。先看一下当时的形势,以邺城为中心,西边是苻健的前秦,南边是虎视耽耽的东晋,北边是前凉,再加上要为石家报仇的以石虎儿子石祗建立起来的襄国,最要命的是东边,那可是拥有慕容俊,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这个著名慕容四杰的前燕帝国。这四个方向的大军全部把目标锁定在冉魏的邺城。而我们的大英雄冉闵却不畏形势所迫,沉着应战,先是买通石祇大将刘显让他反叛斩杀了石祇。再把背信弃义的刘显斩杀灭了襄国。这一战彻底镇住了持观望姿态的东晋和前凉。不过英雄慕容家族的前燕却持续给冉魏施压,本不被冉闵放在眼里的鲜卑大军却悄悄地不期而至。最后两军对垒在廉台开始决战,两者各有所长,冉闵善长丛林作战,而慕容骑兵善长平地作战,双方兵力是1比14,起初的几次争斗都是冉闵胜利,后来慕容恪发明了连环马战术终于破了冉闵的小股丛林游击战。本来冉闵利用他的血红宝马已摆脱燕兵的围追,可是天意弄人,就在冉闵认为已安全的时候,他的宝马突然死了,就这样,一代战神被俘并送到龙城后被斩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冉闵死后草木皆枯,蝗虫大起,吓得慕容俊追加冉闵为武悼天王。后前燕慕容俊趁胜追击到邺城,城内冉闵留守的太子冉智竟从来没想过父亲会打败仗,几无防范,虽在大将蒋干的坚持下勉强支撑了几个月即告亡国。

冉闵 80分 天才型的军事指挥家,可惜的是他的一纸灭胡令招致了众怒,再加上遇上了同样是军事奇才的慕容恪和英雄慕容家族,死得有点可惜。

十六国时期的诸西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2020 05/22 06:00

在西晋灭亡和南北朝之间,便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南方为东晋,北方为五胡十六国。

输入图片说明

所谓“五胡”,是指一匈奴、二羯、三鲜卑、四氐、五羌。五胡的名称最早出自前秦苻坚之口,而五胡的顺序也是苻坚所定——以建国先后为序。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和西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而十六国的说法则来自北魏史学家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崔鸿的标准是“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其实这一时期的割据政权远不止十六个,而这十六个国家也并非都是五胡所建。

比如本文要写的“西燕”便不十六国之列,而前凉则是汉族人张轨所建。

在这一时期,位于十六国之列的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再加上西燕,则有五个燕国,他们有什么联系呢?

输入图片说明

1、前燕(公元307年—370年),鲜卑慕容皝所建

前燕是鲜卑族所建,西晋只是鲜卑族居住在辽河流域。公元307年,中原内乱,慕容廆称单于,开始割据。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燕王,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国都。

公元352年,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击杀冉闵,随后正式称帝,迁都蓟,五年后,又迁于邺,入主中原。

公元369年,前燕贵族内斗,慕容垂投降前秦苻坚。苻坚以王猛为统帅,慕容垂为先锋,率步骑三万人进攻前燕,攻占洛阳。

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和西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公元370年,王猛又大败慕容评,攻下邺城,前燕灭亡。

2、西燕(公元384年—394年),鲜卑慕容泓所建

公元370年,前秦苻坚灭前燕,徙鲜卑四万多户于长安及近畿各地,鲜卑部众因受到奴役均希望东归。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前燕皇帝慕容暐弟慕容泓听说慕容垂于河北起兵反秦,遂屯兵华阴。

公元384年,慕容泓自称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以兴复燕国为号召,起兵反秦。

慕容泓被杀后,政局动荡,直到慕容永即位后,西燕政权才稳定下来。

西燕慕容永与后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遂产生法统之争。

公元394年,慕容垂击败并斩杀慕容永,西燕被后燕吞并。

输入图片说明

3、后燕(公元384年—407年),鲜卑慕容垂所建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战败,慕容垂被苻坚派往邺城。此时,丁零族翟斌在河北起兵叛乱,镇邺的苻坚长子苻丕遂派慕容垂前去镇压,慕容垂乘机脱离前秦控制。

公元384年,慕容垂在莱阳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随后进兵围邺。这时东晋的北伐军已经开始北渡黄河,被围的苻丕便向晋军求救。

公元385年,苻丕和晋龙骧将军刘牢之被慕容垂击败,慕容垂占领整个河北地区,于386年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

公元394年,慕容垂在台壁之战击败并吞并了同为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公元396年慕容垂去世。

公元407年,后燕被北燕所取代。

4、南燕(公元398年—410年),鲜卑族慕容德所建

公元396年,慕容垂去世后,其子慕容宝继位,朝政混乱。

公元397年,北魏围攻中山,慕容宝战败突围至龙城(今辽宁朝阳)。后燕国土至此被一分为二,南部由慕容宝的叔叔慕容德在公元398年建立南燕,而后燕实际上只统治辽西一带。

公元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次年二月攻下广固,南燕亡。

5、北燕(公元407年—436年),鲜卑化的汉人冯跋所建

冯跋本为西燕将领,西燕亡,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

公元407年,冯跋灭后燕,拥立慕容宝养子高云(慕容云)为天王,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仍沿用燕国号,史称北燕。

公元409年,高云被部下离班、桃仁所杀,冯跋平定叛乱后即天王位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

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所灭。

输入图片说明

前燕被前秦所灭,前秦南征东晋失败后,慕容氏建立后燕和西燕,随后后燕灭西燕,统一慕容氏。

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崛起,建立北魏,北魏首先将后燕拦腰截为两段,南为南燕,北称北燕。

北燕被北魏所灭,南燕被刘裕所灭,至此慕容氏的燕国全部被灭,据说六百多年后,鲜卑慕容氏的慕容复曾想兴复大燕。

高礼成:后三国之高氏王朝(原创,转载不究)

原创 高礼成 高礼成 2016-05-28 11:56

输入图片说明

  • 微信号 gordern724 高礼成
  • 功能介绍 : 高礼成谈古论今

我今天刚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原创声明功能,虽觉得腾迅公司推出此功能有些姗姗来迟,但还是倍感欣慰。本人在微信实名公众号“高礼成”坚持书写原创文章已两年有余,发表的科技类原创文章数量已近100篇,历史类原创文章已近200篇。感谢微信,感谢腾迅!作为纪念,我今天就把我曾写过与本人高姓相关的几篇历史文章再重新整理成一篇综合文章送给自己,也送给那些与我一样始终在坚持原创的道友们。加油!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史,我一般都会回答,喜欢历史分几个等级, 看史-听史-读史-写史-解史 。看史是指通过电视,电影等了解历史。听史的代表就是易中天,袁腾飞等讲史大咖出现,读史的代表作是当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写史就是天涯里的那些事。而解史的难度较高,我现在正在学习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属于解史,目前我了解的历史能走到解史阶段的仅有后三国中这段高氏王朝历史,可能是因为我也姓高,故我对北齐高氏王朝这段历史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把我的这段解史分享给大家。

高家王朝的奠基人就是高欢

高欢的起家还要追溯到北魏后期的六镇起事,本来他是**军领袖葛荣的下属,后来葛荣被尔朱荣灭亡后,高欢就成了尔朱荣的手下,后来尔朱荣被北魏皇帝元子攸骗到皇宫杀害,此时的高欢再也无人能压制,在几场与尔朱荣的后代交锋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彻底的把尔朱荣的所有荣耀全部变成了高欢的光环,以致于后来他一手扶持上去的北魏孝武帝元修被逼得与高欢公然对抗,高欢是南北朝所以武力排名绝对是是前五名,元修的下场可想而知,,战败的元修好在还有一条退路,他投靠了高欢的死对头宇文泰.迫于无奈的高欢只好找了个元朝的王爷元善见来替代元修的位置,并称之孝静帝,希望他不要象孝武帝元修一样,在他的面前保持安静一样.就这样南北朝最后的精彩对决正式形成.高欢代表东魏从此展开了与代表西魏的宇文泰的双龙会. 五次对决 ,每一次都可以做成一部电影.

第一战:小关之战. 胜方宇文泰,

原因是高欢搞了个远交近攻的制国策略.远的和南边的萧梁各好,主动攻打宇文泰.于是两方在蒲坂准备上战,但宇文泰了解高欢的神威,硬碰肯定会输,所以调转枪口对准了高欢安排回朝的实力派大将窦泰,窦泰本来是南归正好断宇文泰的后路,没想到宇文泰重点来攻击他,所以实力悬殊.这个窦泰最后力战自*而亡.

第二战:沙苑之战, 胜方宇文泰,

原因是高欢想趁东魏实力强于西魏时灭亡西魏,顺便为上次阵亡的窦泰报仇.本来这次大战完全可以用火攻就可以搞定芦苇丛的西魏,但自以为是的高欢太托大,听从大将侯景的话想活捉宇文泰,没想到宇文泰的大军从芦苇丛冲出,瞬间把高欢大\军给分割.然后一一击破.

第三战:河桥之战. 胜方还是宇文泰,.

原因是此是西魏的实力大超过东魏,宇文泰想趁胜追击,宇是两方又在河桥之畔摆开阵势,战斗的开始阶段由于宇文泰轻敌,被东魏的侯景一箭射中坐骑,差点被抓.幸亏手下李穆使计让侯景误以为射中的只是个小兵.所以没重视,被宇文泰逃了回来,宇文泰此时才醒悟过来,领兵过来强攻,侯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来不及调整队形出战,只有逃命,而高欢的另一位名将高敖曹却勉力支撑,但宇文泰报着破釜沉舟之势,最后竟把一代名将斩杀在战场.大获全胜.

第四战:邙山之战, 胜方是高欢,

原因是一次叛变,高敖曹的二哥高仲密的妻子被高欢的大儿子高澄看上想占为已有,逼得高仲密不得不造反,这一次大战距上次河桥之战过了五年,高欢连输三次,当然不敢轻易再战,但那个取得三次连续胜利的宇文泰得到了高仲密后以为东魏出现了严重的内乱,于是就带了大军来到了邙山,双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战略,宇文泰想用火烧阻挡高欢过河,河,但高欢技高一筹,用小船铁链挡住火势,顺利过河,这样两军面对面来了个硬碰硬,高欢获胜,本来可以活捉宇文泰,但那个彭乐将军被宇文泰吹捧了一阵后竟把宇文泰给放了,与前三国里面的关羽在赤壁之战放了曹操一样,历史竟然如此的巧合.

第五战:玉壁之战. 这是高欢与宇文泰这对绝代双雄的谢幕之战.

这次大战的原因说来很搞笑,高欢竟然是躲避后讨的老婆柔然公主无何止的缠绵.所以他找了个理由去打西魏,而宇文泰自从上次输了后已无心再战,所以这次大战主要是高欢攻,宇文泰守,但就是这一守,却守出了后来成为北周第一名将的韦孝宽,他在玉壁足足守了五十多天,让高欢付出了7万多人伤亡代价,更重要的是久攻不上的高欢急火攻心,即将来到了生命的尽头,不过在高欢在撤兵之前,伟人的风范让他在部队士气低落之时安排手下的一个大将斛律金书写了一首我们小学课本上流传最广,印象最深的= 敕勒歌 .里面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证了高欢在英雄暮年无奈的心路历程.

输入图片说明

玉璧之战后,高欢病入膏肓,把未竟的事业交给了大儿子高澄后便离开了人世,当名别以为高欢死后,东魏就会败落,其实不然,因为高欢的几个儿子都是牛人.这是后话.

  • 高欢大公子高澄

    在讲高澄之前,先讲一下他的母亲,也就是高欢的正妻娄昭君,这位当年的娄小姐与西汉的吕稚看上刘邦一样,都是在两位英雄没发家之前就看到了他们夫君的未来,当然这个娄昭君的伟大还不在于此,更重要的是她为高欢一共生了六子二女,而其中的四子高澄,高洋,高演,高湛都轮流当上了北齐的皇帝,而这四个儿子都是北齐的支柱,而两个女儿一个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皇后,一个是北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皇后.可见这个娄昭君虽没参政,但更甚参政.因为他的皇帝老公和四个皇帝儿子单纯对北齐的政治管理上来说是成功的.北齐的最后败落是因为那个高湛的儿子高纬造成的.那么作为这个四大兄弟天王的首位高澄当然是首屈一指的.

  • 高欢二公子高洋

    高澄这个大帅哥死于非命后,他的二弟高洋非常从容的抓住凶*兰京并很好的稳定住局势,众望所归的做上了东魏的大将军,虽然他与高澄同是娄太后所生,但与高澄相反的是高洋是个超级丑八怪.但就是这个怪物却是北齐的开国皇帝,正是他把东魏变成了历史.,正是他把北齐带到了最高峰,也正是他,使得高家王朝铬上了禽兽王朝的称号

  • 高洋之子富二代高殷

    极具个性的高洋在自己的生命终点之前还是把一台临危托孤的戏在他的几个虎视眈眈的弟弟之前演了一把,这个戏如果不是后来高殷自己不把它搞砸应该还是算是成功的.因为当时高洋的两个实力强劲的弟弟高演和高湛两人之间也存在平衡,所以高殷还能算个很好折中的棋子.再,再加上当时的太皇太后娄太后也没有异议,一切应该算是比较平稳的,但事态的发展却是相反的,为什么呢?

  • 高欢六公子高演

    高演是高欢的六子,母亲也是娄太君,如果单从综合影响力排名来说,高演在北齐高姓的皇帝中应该排不到前三名,但如果从君民,君臣和后宫治理以及政绩等各方面来说,高演应该是排名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后人说北齐是个禽兽王朝,但高演却是这个龌龊王朝中唯一一个明君.

  • 高欢九公子高湛(电视剧 陆贞传奇兰陵王 均发生这里)

    要问北齐消亡的罪人是谁,我想大家都会首推这个高湛,高纬这个活宝父子.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做父亲的高湛,他是高演的九弟,也是娄太后亲生,所以高演死后把皇位交给高湛,娄太后没任何异议,因为她已司空见惯,不知道看着自己亲生的儿子一个个死去,她却好好的,不知道她心里怎么想的,可能是被权力冲昏的头脑,这样又可以继续当她的皇太后,而不是太皇太后.但就是这个她的最小儿子高湛却是他几个儿子中最不堪的一个,把好好的一个强盛北齐推上了一个不归路.

  • 高湛之子富二代高纬

    说到这个高纬,您要不得不佩服高欢的基因确实不同反响,要么就出高澄,高欢,高湛这样尽乱伦之事为乐的魔头,要么就有高长恭这样的绝世美男..还有就是以高纬为代表的痴情男.只不守高纬与他的父叔辈不一样的是他没有足够的武力和治国才能,这样终日缠绵的结局就是把北齐送上了绝路.

JavaScript
1
https://gitee.com/wang-ruxuan/siger.git
git@gitee.com:wang-ruxuan/siger.git
wang-ruxuan
siger
SIGer
master

搜索帮助